襄城红薯深加工产业链助力脱贫攻坚,32个贫困村户均年增收8000元
近年来,我国各地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创新扶贫模式,襄城县通过发展红薯深加工产业链,成功带动了32个贫困村的脱贫致富,实现了户均年增收8000元的喜人成绩。
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,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份。红薯作为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,在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然而,传统的红薯种植模式效益较低,难以满足农民的脱贫需求。为改变这一现状,襄城县积极探索红薯深加工产业链,将红薯产业从种植端延伸至加工、销售环节,为贫困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据了解,襄城县红薯深加工产业链主要包括红薯淀粉、红薯粉丝、红薯粉条、红薯饮料等产品。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,提高红薯的附加值,使红薯产业链条更加完善。同时,襄城县还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,扩大红薯种植面积,提高红薯产量。
在产业链的带动下,襄城县32个贫困村的农民纷纷加入到红薯种植和加工的行列。红薯加工企业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购价格,降低了农民种植风险。此外,企业还优先雇佣贫困村的劳动力,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。
据襄城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红薯深加工产业链的建立,不仅增加了红薯的附加值,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。目前,32个贫困村的户均年增收已达到8000元,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为了进一步推动红薯深加工产业链的发展,襄城县还加大了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。一方面,县里投入资金用于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,如道路、水利等,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;另一方面,县里还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,提高农民的种植、加工技能,助力农民增收。
在红薯深加工产业链的带动下,襄城县的贫困村逐渐摆脱了贫困。村民们纷纷表示,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,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。如今,红薯深加工产业链已成为襄城县脱贫攻坚的“金钥匙”,为更多贫困村带来了希望。
展望未来,襄城县将继续加大红薯深加工产业链的投入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提高产品竞争力。同时,县里还将积极探索其他产业扶贫模式,助力更多贫困村脱贫致富,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贡献力量。